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平行举办四个专题论坛。在以“面向未来的水生态与水健康——梦想与突破”为主题的青年论坛上,八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青年学者,从生态、环境、健康、资源等角度,围绕如何构造未来的城市水生态与水健康,分享他们的设想与研究实践。
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李淼副教授以《城市生态第三极构建及其实体模拟器的一点初步思考和探索》为题,分享了他对于目前城市人工自然空间功能单一、以景观为主及在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等问题,提出的构建“城市生态第三极”新愿景并建立跨介质环境模拟大科学装置的构想。针对人工自然空间,研究对其水系、土壤、植被等复杂微生态系统进行重构,建立负碳、低耗、无毒、智慧的健康宜居微生态系统,形成城市生态第三极理论、构建要素和标准体系。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高勇研究员以《中华鲟物种保护的争论、实践与未来》为题,讲述和回顾了中华鲟物种保护的背景和人工保护的三个阶段。他提出在中华鲟物种保护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趋势加剧、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呈大幅下降趋势和人工增殖放流效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未来应重点进行自然产卵场的恢复工作,同时优化放流政策,加强海洋群体资源保护与生境修复。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心区域生态评估与修复研究室主任王文林研究员,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湖作为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的典型代表,介绍了《我国典型北方湖泊湿地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与展望》。王文林研究员表示,呼伦湖是目前采用水生态综合评价考核唯一的水体。他介绍了呼伦湖水质评价考核方法从“好三劣五”单因素评价变更为“三水统筹”综合评价的背景;详细解读了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关于“水生生物、生境、富营养化、水质”四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将按照以考核为指挥棒的修复思路,完善呼伦湖综合治理方案,实现精准治理的工作展望。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刘刚研究员,以《绿色水过程:过去之前未来之后》为题,回顾了饮用水和用后水的发展历史,指出未来供水技术面临的适应性差、可持续性弱和不确定性强等挑战,提出供水技术应向更简单、更自然、更可控、更可持续的模式变革,提倡基于自然,优于自然而立的水质处理过程。
(现场报告节选)
报告的具体内容详见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即将发布的《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报告汇编》
剪辑:点睛文化传媒
审核:王厦
发布:胡雅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