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上):面向未来的水生态与水健康——梦想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2-08-23 阅读:441次

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平行举办四个专题论坛。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面向未来的水生态与水健康——梦想与突破”为主题的青年论坛上,八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青年学者,从生态、环境、健康、资源等角度,围绕如何构造未来的城市水生态与水健康,分享他们的设想与研究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郑兴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中持水务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国栋等5位嘉宾,参加了青年论坛并对青年科学家发言给予点评。



排水管道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浓度较高,城市排水管道混错接和破损导致污水无序排放、污水处理效能降低等问题,是制约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楚文海教授指出要关注排水管道问题,需研发排水管道混错接问题诊断技术,精准控源截污、提质增效;开展排水管道关键污染物精准识别,探明交互作用、转化归趋;开发排水管道关键污染物控制技术,控制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让水环境更加美丽、水生态更加健康、饮水水质更加安全。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水处理模式应如何发展?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刘元研究员给出了答案,水处理从“集中处理模式”向“分质分类处理模式”转变,以“污”为“源”,提高减污降碳的效果,保障水生态环境的安全,提升污水中的资源回收效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他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水处理领域或者水行业能够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引领全社会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和调整的先驱者。


“三水”统筹对污水处理行业提出了水质安全的新需求,污水中高风险污染物复杂多样、动态多变,水质评价成为难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吴兵教授提出,未来污水水质评价应促进从化学指标向水质安全指标的转变,污水处理过程中需实现传统指标与生物毒性效应的共同管控。生物毒性分析是识别污染物健康危害、面向风险最为直接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效应不等于危害,危害不等于风险,要从原来的经验模式向监管需求和科学理论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毒性指标选择应具有代表性、敏感性、稳定性、组合型和可实现性。


医疗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不经有效处理将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源。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赖波教授总结了医院污水防控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并对未来医院污水防控系统建设方向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他认为应积极建立微量药物和新冠病毒类典型病菌的在线快速检测和评估技术,研发安全环保的新型消毒药剂,避免产生次生环境风险,发展集水、泥、固、气一体化的全过程处理工艺,降低跨介质污染和健康风险,开发集成度高、模块化强、场地适应性强、空间利用率高的污水处理装备,实现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智慧化控制,降低操作人员的健康风险。


(现场报告节选)


报告的具体内容详见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即将发布的《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报告汇编》


剪辑:点睛文化传媒

审核:楚文海

发布:胡雅俐


-END-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