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观点,碰撞思想,热点研讨助力水业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29 阅读:1110次


2021年(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热点研讨于9月28日下午成功举行。本环节采用全新对话式互动研讨形式,6位嘉宾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韧性城市水系统构建”为主题,分享了关于城市水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观点与见解。


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研讨环节由王洪臣教授主持,六位研讨嘉宾首先各自用5分钟时间依次分享个人主要观点: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认为,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实现碳中和需要产能技术,而厌氧消化是一个产能的过程,需要在中国推广应用。目前,奥地利污水处理厂已实现能源中和,未来世界污水处理行业肯定能够实现碳中和。因此,中国污水处理行业急需颠覆性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产能,实现碳中和。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认为,我国污泥产量大,结构复杂难降解,处理处置形势严峻,但污泥富含大量资源物质,实现资源化处置符合双碳目标需求,因此在污泥处理中既要关注电耗药耗带来的经济成本,也需关注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碳补偿实现营养物质回收。戴晓虎教授提出厌氧消化在污泥处理、有机固废处置中有广阔的前景,而污泥填埋会产生温室气体,将来必将被取缔。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黄霞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碳减排”为题,强调了污水在收集-输送-处理全过程碳减排的重要性,指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需建立科学的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和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并提出了绿色低碳城市水再生和资源能源化新工艺系统的发展方向。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兴灿从工程的角度提出,在碳减排过程中,城镇水系统需充分考虑“安全性和风险、工程投资和效益”三方面,并通过逐步改制和提升来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另外,在降低能耗和药耗的同时,还需考虑“占地“产生的资源消耗。


北京建筑大学李俊奇副校长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途径,也是最终的建设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多目标雨水系统的构建。围绕这一目标,目前还存在三个问题:(1)洪涝统筹如何发力?亟需补齐基于洪涝风险评估的大排水系统与应急防控系统;(2)径流雨水排放标准如何确定?亟需建立基于收纳水体水环境治理要求的径流总量分担和污染物总量分担的原则;(3)雨水径流控制要坚持绿色优先,建成区和新建区应有不同的应对原则。


如何彰显人类社会水的价值、理解水对全社会的重大意义?苏伊士水务运营区域总监刘杰认为,需要探究水的价值体系重构与体现,特别是赋予水在资源回收、能源转化、环境影响方面新的属性和价值。他认为只有提高针对水的全方位价值意识,实现水的经济价值,增加在水基础设施和科研方面的投入,才能达成双碳目标。


随后进入研讨及互动环节。嘉宾们针对主持人提出的水行业碳中和前景、膜生物反应器应用、城市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展开激烈研讨,现场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点评,进一步分享了个人思考与见解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曲久辉院士在互动中针对污水处理系统能量自给与碳中和两方面内容进行了区分解析,认为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的精准核算仍是业内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材料技术的进步将会推动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碳中和启发我们站在更广阔和更高的视野上看待全球环境变化。


国际欧亚科学院邵益生院士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构建低碳韧性城市水系统,需要站在更广的角度上思考,除考虑水系统自身外,还需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电力和网络等。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道路上,我们仍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想”。


清华大学胡洪营教授认为,未来城市水系统的核心是实现绿色循环,构建供水、排水、水环境间的联动一体化,实现趋零排放,需要政府、企业、学界找到核心推动力联合推动其发展。


金科环境张慧春董事长认为,实现“双碳”目标,至2030年水处理行业能做的可能有限,但在2060年水处理行业会成为碳中和的主力,污泥资源化、再生水回用等都将助力碳中和。另外,目前水处理技术仍较落后,未来需要突破技术屏障,开展技术革命。


最后,曲院士用八个字点评了本次会议——“紧张丰富,精彩纷呈”,总结了会议的三大特色“有观点、有格局、有视野”,评价本次研讨举办得非常成功!同时,曲久辉院士指出碳中和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理念,大家要冷静科学地对待。碳中和将启发我们新思路,开拓我们新视野,带来新问题。


END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