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思享荟”于9月28日下午成功举行。
“思享荟”是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倡导并发起的剧场式短演讲,旨在激发新思想、畅享新观点、荟萃新发现,嘉宾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里,分享在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关于产业、科技、社会层面的探索与思考。
谢琤琤
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副理事长、所长
01.双碳时代,环境产业:向左和向右
近年来,气候剧变,污染事件频发。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北控水务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执行董事李力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水务和环境行业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他认为环境产业应向左(降碳增效)和向右(韧性协同)两个方向同时努力,积极面对气候变化。
02.太湖底泥是“源”还是“汇”?该清还是不清?
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是太湖存在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底泥中磷的贡献至关重要。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朱伟,回顾了2007年以来太湖治理的基本情况、主要工程措施,分析了近年来水华的发展情势、底泥的磷释放贡献。他发现,大量磷滞留于底泥并逐年累积,且间隙水中磷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存在磷释放条件。根据溶解氧的不同,还原造成磷释放,而氧化导致磷沉淀。他认为,底泥到底是磷的“汇”还是“源”,存在转化条件,应注意防治湖泛,考虑局部清淤去除内源。
03.水质是什么?
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国栋,讲述和回顾了人类对水质认识的历史。他认为结合当前对环境发展的认知,水的管理首先应是社会管理,其次才是技术管理;环境也要搞素质教育,不能只搞应试教育;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的进步才是根本进步。
04.水系统大数据——有“融”乃大
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融入,水务数字化和智慧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爱杰指出,大数据之“大”,关键是思维模式的“大”、研究范式的“大”和应用融通的“大”。这充分体现了融合之道,是思维模式 的“融合”、是方法路径的融合,更是行业发展理念的融合。目前,水系统的数据还远未达到“大数据”的程度,是智慧水务平台建设的痛点,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水业的数据通过“跨界融合”,很可能在“智慧城市”的“政务平台”上呈现出重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05.阻击新污染物 水治理“升级战”
随着近年来人类社会对化学品生产与消费,新污染物引发了环境污染新危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史薇认为,要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的质量,控制污染源是根本。她就新污染物的定义、快速识别手段等展开讲解,详细阐述了新污染物正向和逆向识别的理论和方法。
06.城市水系统碳中和:小题大做,负而为零?
城市水系统的碳排放体量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相比,可谓是微乎其微。那么,水系统是否有必要进行碳减排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刚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勿以碳少而不减”。他指出,污水处理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因为,尽管水中的碳排放占比小于0.8%,如果考虑水载冷热源以及水生能源资源,其碳减排的贡献可以超过30%。
通过本次“思享荟”,各位专家分享的新观点及新理念,启发了未来水行业发展的新思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会长曲久辉院士对“思享荟”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70后”、“80后”水环境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新发展理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