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四大专题论坛圆满闭幕!

发布时间:2021-10-02 阅读:1438次


9月27-29日,2021(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在北国春城长春隆重举办,共同探讨“双碳”背景下我国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科技、创新和未来。29日上午,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35位专家,以四大专题会议,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智慧水环境和城市水系统等多维度讨论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创新与实践,以期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和贯通。


专题论坛一

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碳中和

召集人:刘猛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双碳”背景下,水环境治理不仅要以污染控制为导向,而且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因此,发展水处理技术、提高水处理效率、降低水处理设施占地和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保障。


在本专题里,专家学者们围绕城市污水、石化行业废水及山河湖水的处理技术及再生水安全利用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在“双碳”背景下,污水在深度处理的同时,要提高回用率,以期实现污水零排放,并可通过湿地系统的构建,实现城市污水厂排放从工程水向生态水的转化,加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面对已受污染的山地河湖水环境,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教授提出了构建健康水系统实现污染控制和修复的整治方案。北控水务集团产品中心安莹玉总经理分析了碳减排大形势下的水处理过程,提出加强水处理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协同,为社会带来最高减碳效益。在此需求下,专家们提出了从节能降耗、水资源再生利用、资源能源回收等方面强化水处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最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胡洪营教授与在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再生水安全利用的关键问题和技术发展需求,系统分析了再生水安全利用的可行性及未来研究方向。胡洪营教授认为,再生水利用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我国的再生水利用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要确立新目标,发展新系统和新模式,开发新技术与新市场。保持绿水青山的情怀,坚守环境保护的担当,定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梦!


专题论坛二

双碳时代的绿色基础设施

召集人:庞洪涛 

 中国水环境集团工程技术中心

常务副主任

城市基础设施关系到城市发展与国计民生,在城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产业升级、生态环保、民生改善、能源安全等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补短板、提效率”的新时期。与会专家立足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围绕“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水环境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庞洪涛博士分享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的创新与实践,该系统可以实现“厂网河一体、水地生综合、碳能质融通”,有效破解传统污水处理模式的困局。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郑兴灿总工程师提出“智慧为联络、空间为脉络、景观为纽带”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理念和具体举措,借以实现“安全、高效、低碳、生态、智慧”的整体目标。专家们基于中国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建设的特点,分析了污水处理技术向低碳化转变实现路径,探讨了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分享了装配式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工艺,展望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点任务。


专题会议三

智慧水环境和碳中和

召集人:刘鸿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在“双碳”时代,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水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探讨的全新议题。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召集八位来自环境保护和信息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智慧水环境和碳中和”这一主题,从水务行业的智能化、污水处理的碳减排、智慧水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及多粒度认知计算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智能化是城市水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十四五”期间是智慧水务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发展的大好时机。目前,国内智慧水务的发展尚处于智能化初期。智能化的建设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网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运营、一平台监管,从而实现对水系统全链条业务的动态感知、智慧决策和精细管理。百度智慧云依托自身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打造的智慧水务“1+4+N”整体平台,以及苏伊士公司长期实践的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系统都为智慧水务的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控制是城市水系统实现碳减排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在线精准监测、水泵优化编组运行、精确曝气、智能加药等智能控制技术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能耗,助力节能减排。与此同时,智慧水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以及多粒度认知计算科学的探索都可为城市水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专题论坛四:青年论坛

致中和——城市水系统与碳中和

召集人:刘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召集人:蔡然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技术总监


召集人:黄翀 

 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背景下,开展城市水系统碳排放及减碳研究有助于城市水系统实现“双碳”目标,也对其他领域、行业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双碳”目标,仅依靠单一环保的力量仍然微弱,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实现技术落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本论坛汇聚了工业企业的精英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致中和——城市水系统与碳中和”主题,从产业、科研、产学研等角度探讨新形势下实现城市水系统碳达峰碳中和的策略和途径,研讨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要实现碳中和,需首先匡算碳足迹,明晰碳排放主要单元,确定技术优化重点。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李爽构建了碳足迹核算模型并实现了软件化,基于水质参数、运行参数等数据,即可获取每个单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林家良认为,从更广泛的系统边界视角考虑城市水系统的碳排放管理以进行全局优化,进而实现“双碳”目标。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翀提出了碳中和之下污水处理未来之路——“两个转变”,即污水处理向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根本转变,企业创新由政策驱动向自觉与自发创新的根本转变,以及“三个发力点”,即开展污水处理低碳零碳技术与装备创新,上下游结合提高污水与污泥资源化能力,紧跟行业变革、夯实基础、推陈出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刚研究员以无氯供水、一步RO等为切入点分享了荷兰的产学研模式,又以KWR研究所以污水病毒监控疫情的研究,阐述了如何将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以服务公众健康,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启发。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技术总监蔡然从企业角度指出,多业务协同、跨行业创新以及全链条减排是满足企业需求,实现碳减排的有力举措。此外,与会专家还就负碳和低碳资源化技术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为城市水系统“双碳”目标的实现增砖添瓦。


报告的具体内容详见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11月即将发布的《2021(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报告汇编》


END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