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赛 ▏不一样的视角,带您解读科普赛

发布时间:2021-03-07 阅读:1172次

为了帮助参赛选手更好地理解并阐释“饮水之安”的主题,我们已经成功组织了两场线上辅导,邀请了往届选手和导师分别从参赛感受和作品选题两个方面进行分享和辅导,本次线上辅导组委会特邀前两届科普赛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及评委代表于3月6日开设线上直播课,他们从大赛主办方和评委的视角,向选手们介绍了大赛评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并提出创作建议及相关要求。三位专家有哪些参赛建议和精彩观点呢,随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请两位承办高校的老师分别介绍一下两届科普赛的整体情况


周书记:

第一届大赛从19年1月25号启动,共计收到了来自清华、同济、南大、浙大、哈工大等60多所高校的学生作品600多件,经过专家组层层筛选,我们最后进入到复赛的作品是62件,最终有24件作品进入决赛。作品涵盖了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海绵城市等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热点领域。


科普赛对提升民众水环境与水生态意识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大赛对个人具有很强的成长价值,参赛选手以专业为媒介,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在专业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为国家生态建设做很好的一种成长性的诠释;大赛还具有很强的协同价值,通过科普赛这个平台,将高校、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力量组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环境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


席书记:

第二届科普大赛于2020年1月启动,获得了国内外高校学子的关注与支持,大赛共计收到来自80余所高校、超过600个人及团队报名,经过组委会的初步筛选后有288份作品进入到专家评审阶段,经过评委老师们的层层筛选最终选出25份作品进入到决赛阶段。本次大赛的一个特点是主题非常的聚焦,就是污水的资源化。然后有一点特殊的是因为去年正好是新冠疫情,所以我们同学报名的很多作品都提到了污水的消毒,提到了病毒的一个控制。




请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一下本届赛事中,留有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个作品?为什么?


周书记:

这个作品的名字叫《秦淮水,金陵味——南京菜的水足迹》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科普文章,这个作品很有趣味性,它也正好就是结合了当年比赛在我们南京举办,结合了南京的一道名菜,借用了盐水鸭这道菜,来给大家呈现一道菜所消耗的水足迹。


还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是东南大学同学的一个作品,名字叫《沙漠骆驼》,这是一个视频作品,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品把趣味性和科学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席书记:

上一届的作品里边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科普文章类的一个作品叫《污价至宝》,这个作品描绘了污水从处理一直到回用资源化的全过程,是类似一个连环画的这么一个手册,非常全面地把污水资源化的全流程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展现,画面非常精美。


第二个作品是华侨大学同学的作品,他的主题是黑水和灰水的利用,它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把它做成了一个游戏,他是以游戏的形式,而且有一个动画的呈现和展示,这是另外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




作为承办单位负责人及评委代表,您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科普作品?您看重作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周书记:

对于好的科普作品,我把它概括成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作品的趣味性,作品尽量做到有意思而不俗气,能够让社会大众接受,要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第二个特点是作品的科学性,选题要聚焦,作品中呈现的数据,观点要做到准确无误;第三个特点是作品的推广性,要考虑作品的呈现效果是不是利于社会大众接受,要让作品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席书记:

对于一个成功的科普作品来说,第一,选题非常重要,要聚焦大赛主题,找准切入点,切入点要能够符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然后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第二,选题不宜过于宽泛,越聚焦越好,呈现的形式要有新意,最好能有一些互动;第三,作品还是要精细地打磨,不管是哪个类型的科普作品,都需要花功夫。


冀总:

我从专业性、科普性和创意性三方面先说一下,首先是专业性,要根据大赛主题,比如说饮用水安全方面的,作品要突出安全,要从专业性角度做一个完整的展示;第二就是说科普性,那么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及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所以要紧密围绕着行业的热点来反映实际的现象;第三就是创意性,创意性其实包括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两个方面,作品内容要从大众视角和公众感受和需求出发,形象设计和情节安排需要具有原创性和逻辑性,表现形式要新颖。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科普产品,从我的角度说一定是能够普及科学知识的,弘扬科学精神,同时还营造科学普及和艺术创作融合氛围的这么一个创意作品,比如说公益广告,微电影、情景剧、音视频自媒体小程序或者APP网络平台,我看重的作品展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它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公众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的科普。




从企业推广的角度分析,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一个适合传播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作品?

冀总:

首先企业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推动新的营销需求和提升品牌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作品能够跟企业产品和服务关联起来,以有效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关注、转发和点赞。那么第二方面就是,北控水务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承担着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如果将这些科普创意和科技扶贫联系起来,那么应用起来,我想这个作品也其实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那么一个方向,他的传播性可能就更好。




每年科普大赛总决赛都设有企业向选手颁发实习OFFER的环节,同学们也都非常重视,请问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考虑比较看重同学什么样的特质?


冀总:

第一,其实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因为他要深耕专业,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有社会实践;第二,如果有在创新或者这种科普大赛的经验,这个都是将专业能力与未来企业进行衔接;第三,我们关注的一个是职业素养,比如说我们从学生沟通能力,比如说通过大赛,他能在比赛过程中展示出来,以及他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主动性这些职业素养。第四,我个人比较关注就是学生的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那么它展示出来的对新事物的这种追求,可以为企业或者部门带来新生力量,新鲜血液。




请三位嘉宾从学校、老师、企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下对科普赛的看法和参赛建议。


周书记:参加科普赛,首先要有兴趣,保持住对这件事情的兴趣,你就成功了一半;第二个就是心态,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还有抱着对任何一个你所尝试的事物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只要来参加它,我想持续的去做这件事,一定会成功;第三个也是大赛给我的一个启发,就是积累,一定要多积累专业之外的经验和知识。


席书记:第一个是我希望在今年能够尽早让同学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或者就是说我们以一种命题作文的这种形式发布出来,我觉得这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企业更贴近一线,然后它的需求更具有现实性;第二个建议是我们的作品形式能够更丰富一点,我觉得咱们应该拓展一下思路,然后作品的类别可以更多样;第三个建议是允许一部分作品,比如说他只提出一个初步的一个立意,完成度还不高,但是我们可能一看这个想法非常好,我们给选手更多的时间,然后来提交他的作品,在能使宽限一些时间,给选手更多的时间来打磨作品。


冀总:从我们的企业角度,我们非常感谢水生态分会,包括清华、南大这样的高校,真正站在了行业未来人才发展的情怀的高度来做了一个比赛,我们确实能够收获一部分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又强,新生代的环保人才。


关于比赛建议,希望尚未行动的同学们,有想法、有创意就立刻行动起来,因为在一个赛事的活动中,包括组建团队,然后不断打磨作品,在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及在同行伙伴中收获这种信任的力量,更何况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得到专家,包括院士专家,各位老师的指点。那么我们也愿意在实习直通车证书这方面增加人数和比例。另外一点就是我们中国生态环境产业联盟旗下有114家环境类的高校,包括学术型的和应用型的,我们也在这些平台广泛的宣传大赛,希望更多的同学加入科普大赛的队伍。



本次线上指导课累计有500多人次观看,同学们对三位老师的精彩辅导表示由衷的感谢。三次直播课程分别从选手、导师、评委的不同角度来解读科普赛,这些课程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将科普性与专业性结合、创作出更适合大众传播的科普作品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激发了同学们为提高公众认知、促进科学普及行动的积极性。

更多精彩内容可进入大赛QQ群(群号:760809744)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活动信息。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