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施策应当具有协同性,这也是我国在不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区域性协同,联防联控方案的缘由所在。前有京津冀及其周边,后有汾渭平原、长三角。
示范区的初心是什么?
示范区的初心是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使命是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在区域发展布局上,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不搞集中连片式开发,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核、两轴、三组团”的功能布局。
示范区具体位置在哪里?
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接近2300平方公里。其中,青浦676平方公里,吴江1092平方公里,嘉善506平方公里。
示范区具体空间布局是怎样的?
示范区的空间布局被确定为“两核、两轴、三组团”,其中“两核”即环淀山湖区域和虹桥区域,“两轴”即沿沪渝高速和通苏嘉高速的两条创新功能轴,“三组团”即以青浦新城、吴江城区、嘉善新城等节点为支撑的城市功能组团。示范区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不搞集中连片式开发,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
总体方案里的先行启动区是指哪里?
根据方案,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着力构建“十字走廊引领、空间复合渗透、人文创新融合、立体网络支撑”的功能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5%,规划建设用地不超过现有总规模。
示范区的体制机制是什么?
理事会-执委会-发展公司,三层架构、业界共治的模式。
明确了一体化示范区的体制机制。一体化示范区将建立“理事会+执委会+发展公司”三层次架构,形成“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治理格局。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三地联合,业界共治。两省一市联合成立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理事会由两省一市相关政府部门和示范区属地政府组成,突出政府作用和属地责任;同时,为充分吸纳社会建议,理事会邀请了知名企业家和智库代表作为理事会特邀成员,发挥类似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二是三地轮值,统一决策。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的理事长由两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轮值,理事会作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重要事项的决策平台,研究确定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改革事项、支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理事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保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三是授权充分、精简高效。理事会下设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执行委员会,作为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执委会负责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重大项目、支持政策的具体实施,重点推动先行启动区相关功能建设。
示范区执委会的组成是怎样的?
横跨江浙沪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2019年11月挂牌以来,已经建立起了扁平化、高效率的工作机制。由两省一市35名干部组成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的马春雷,同时担任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主任及理事会秘书长职务。
为什么示范区是现在这样的选址?
马春雷称,首先,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位于两省一市交界区域,距离上海、苏州、嘉兴三个城市都在50公里至60公里,且交通基础条件好。其次,该区域生态绿色发展基底好,湖道密布、阡陌纵横,今后有望将蓝绿空间占比保持在70%至75%。第三,古镇文化很有特色,区域内有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先行启动区内的5个镇中4个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示范区中生态绿色是“底色”,创新经济是“亮色”,古镇文化是“彩色”。
示范区的核心是什么?
示范区的核心是一体化制度创新,要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示范区将重点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和公共信用八个方面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引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总体方案里的重要时间节点有哪些?
根据方案,到2025年,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行,先行启动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等方面的显示度明显提升,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功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质量明显提升,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重大改革系统集成释放红利,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
如何组织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实施进展情况评估,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程序报批。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方案》实施的协调和指导,在政策实施、体制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协调解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示范区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角色定位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通过一体化示范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起到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作用,更好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成果。
示范区的制度创新有哪些?
重点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公共信用等八个领域。
方案中明确:一是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二是探索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三是探索跨区域统筹土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四是探索项目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五是探索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六是探索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七是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政策;八是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管理制度等。
示范区的生态目标是什么?
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格局,建设著名文化生态湖区。到2025年,主要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太浦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淀山湖水质除总氮外所有指标达到Ⅳ类(总氮Ⅴ类);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0%;骨干绿道达到500公里以上,其中先行启动区骨干绿道达到200公里以上。先行启动区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5%。
示范区的改革集成包括哪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
两省一市实施的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均可在一体化示范区推广分享。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包括率先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等;二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包括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乡村产业混合所有制经营等;三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包括完善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制度,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四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包括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推进信息资源互联共享等。
当前已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4月9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对2020年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及责任分工、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草案、支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示范区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等进行了讨论审议,一体化示范区产业、生态环境、水利、综合交通、文化和旅游发展、供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编制进展情况进行了书面交流。
4月2日,为落实央行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推进先行先试和率先落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央行上海总部等12个部门牵头起草的《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