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优先 幸福河湖丨中国水周凝聚共识 激发行动

发布时间:2020-03-24 阅读:1326次


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 自设立起至今已举办33届的“中国水周”也同期全面启动。在接下来七天时间里,社会各界广泛发动、积极参与,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与水相关的科普工作,以期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理解和保护,凝聚全民共识,激发自觉行动。


今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既展示了我国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领域对治理、保护、开发统筹推进的新认知、新思路,也再次强调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入手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幸福,是人与河湖水系高水平的和谐共生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这个“幸福”的提法,和“长江大保护大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是在流域尺度上处理好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高度概括。通过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打造长治久安、生态健康的水系统,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人与江河湖泊的高水平和谐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齐心协力行动。


因为,能够福泽当下、惠及长远的幸福河湖,其本身必须水量丰沛、水质优良、生态健康、安澜优美,才能持续地满足从经济社会发展取水用水的基本功能,到涵养流域可持续发展,甚至包含审美、文化的高级需求。今年,是我国七大重点流域一系列相关治污环保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各地在“大保护大发展”、“幸福河湖建设”等流域治理保护新理念、新思路引领下,再次出发、谋划未来的开局之年。长江、黄河的保护大治理,渤海的治污攻坚等工作,正亟待探索建立科学治理体系,取得体制机制突破,协调经济社会各领域协同推进。


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28%,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家底”和“硬约束”。在多个流域、区域长期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


其中,水资源粗放利用、过度开发是造成不少流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2010年相关资料显示,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6%,淮河流域53%,海河流域超过100%,已经超过承载能力,而这几个重要流域,正是多年来面临治污难度大、成效慢等挑战的典型。


在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被提到了核心位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节水,不仅是指避免浪费,更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而全社会用水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靠意识和自觉,更要依靠法律法规、指标体系、监督考核的引导,价格机制的调节;不仅要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应用,更是要进一步推动城乡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型种植灌溉技术、工业节水工艺和循环利用系统的进步,实现水资源各项管控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201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出台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为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设定了目标和路线图,到203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及节水护水惜水的社会公示和自觉行动。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