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环境风险管控 化学品与新兴污染物成重点

发布时间:2019-06-19 阅读:1548次



近年来,环境中新兴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生态环境的巨大潜在危害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工业界以及公众的广泛重视。这也是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之一。近20年来,我国对化学品的使用量和种类迅速增加,沿长江化工区的密集分布使得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面临化学品管理和新兴污染物控制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对于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更应注重化学品可能引发的水环境问题。


针对“化学品管理与新兴污染物控制”的重要议题,即将召开的2019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特邀请7位专家从水环境中污染物检测、风险认识,治理、流域管理和危害性预测等方面开展讨论。


水环境中药物风险与控制 

余刚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环境中的短链及新型全氟化合物 

孙红文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水中典型抗生素的高效去除技术 

全燮丨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复合污染流域水体与沉积物中毒性物质的归趋与管理 

韦朝海丨华南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河岸过滤控制新兴污染物 

刘会娟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基于生物学通路的毒害化学物质(品)筛查策略与技术 

张效伟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计算毒理学与化学品危害性预测

陈景文丨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理念的转变和长江大保护的政策的提出,为长江流域城市水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指明了方向,污染物控制不仅要有深度,而且要有广度。目前我国水环境已检出112中PPCPs(药物和个人护理品),其中药物94中,个人护理品18种,这些化学品及新兴污染物会改变河流的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下游敏感生物的减少,并且通过生物积累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


水环境中危险化学品检测技术是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前提。危险化学品由于其在环境中含量比较低,种类多,检测的难度非常高,需要采用先进的筛查策略和技术。对于长江流域,通过原创性的工作在长江流域水环境中发现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新兴污染物,由逐一化合物发现向效应导向的高通量筛选发展,是未来城市水环境危险化学品检测的方向。


危险化学品水环境风险研究是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基础。重点研究长江流域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化学品和新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典型区域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特征,分子转化行为,并关注其生物累积放大效应、对基因水平的长期影响等,通过与其污染特征的研究,为后续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提供依据。


化学品及新兴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是最终目的。在应用研究方面,氯代POPs电化学还原脱氯、氟代POPs电化学脱氟降解、酚类POPs可见光催化降解、POPs废物的机械化学处置等POPs控制的新方法及技术的研发对于后续水环境中危险化学品的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关于召开2019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的通知.pdf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