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六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特设“院长说”专题论坛,论坛由清华环境学院承办,召集人为清华大学学院院长刘书明教授。
论坛围绕“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四个维度,探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环境学科发展挑战与展望,解构AI时代下的科研范式与科研组织,交流新时代下培养什么样的环境人,聚焦打通校企合作任督二脉的关键节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智慧。
(论坛现场)
“院长说”
论坛召集人及上半场主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刘书明
会议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聚焦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下半场聚焦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
在会议上半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作了题为“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的主题演讲,分析了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现存的部分挑战问题,并介绍了关于核心知识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思考,指出应培养“科学-工程-健康-人文”综合素养人才、全面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以“新时期环境学科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的浅显思考”为题,结合环境学科发展历史与传承,分析了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指出环境学科应积极面向未来应识变求变。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沈珍瑶以”高水平大学院系如何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国家战略对环境科研提出的新要求,剖析了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自由探索与学科交叉等的特点,并强调每位院长不仅要做“四有”好老师,并要崇尚教育家精神,引领环境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永分享了“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协同融合的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分析了环境科技创新的多维体系,分享了北大环境多学科交叉、多维度发展,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与核心科学问题,指出环境综合治理新挑战更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
(嘉宾讨论)
在上半场的嘉宾讨论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强调年轻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功底深厚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为善的品质。讨论嘉宾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罗胜联,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敦球,贵州大学教授、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少奇,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杨家宽,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祝凌燕等也分别围绕环境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献计环境学科发展。
(现场自由提问)
论坛下半场主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党委书记王灿
在论坛下半场,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胡洪营教授围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进行了报告,分享了可持续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的思考,强调应该培养学科专业交叉、知识能力多元化的多边形人才,并结合秀钟书院,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探索。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李一平教授围绕”环境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挑战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分享了河海大学环境人才培养思路与举措,强调了应携手积极正面宣传引导,直面环境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挑战,不断提升环境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杨坤教授的报告题为“深化有组织协同创新推动全链条校企合作”,报告介绍了浙江大学环境学科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做法,近些年浙大环境学科通过规划布局、推进实施、全员参与等举措,打造了“校地校企”产学研一体化育人发展生态圈。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教授作了题为“以校企合作促学科发展——环境与生态学院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的院长报告,介绍了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注重全链条多维度地与产学研合作,将学校的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需求、资金场地支持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嘉宾讨论环节,与会院长、讨论嘉宾等共同探讨了环境院校如何围绕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是优化环境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明确分类培养目标,使学生们学到真本事。参加讨论的嘉宾还包括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曹光荣,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中持水务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理事许国栋,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勇,首创环保集团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然。
(嘉宾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