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六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24日下午平行举办6场专题论坛,首次开设的首届博士论坛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的14名环境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代表,围绕“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在学术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应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思考与感悟。并由论坛同时特邀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点评,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博士论坛
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赖波教授开场致辞,并且与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史薇教授共同主持论坛。
来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龙介绍了水中新污染物实时原位鉴定与高级氧化脱毒方面的研究工作,分享了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数据库搭建与实际污水处理装置开发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臣与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朱伟教授借此激励青年博士研究生关注研究应用场景,做“有用的研究“。
来自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仁杰以水热调理实现污泥减量减害为主题,介绍了其在研究工作中发现并解决工程放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经历。现场,朱伟教授老师就该技术能耗计算边界与脱水机理与汇报人进行了深入讨论。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姚明晨,聚焦楼宇管道供水系统安全的问题,介绍了淋浴温度优化控制方法与用户端水质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工作,分享了通过继承与更替获得全局最优解的思路。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兴灿建议他进一步结合国内具体城市和场景进行研究,朱伟同时指出找准场景也是找到最优平衡的关键之一。
来自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杨旭东以“基于聚多巴胺仿生电催化介导氧活化的水处理技术”为题进行了汇报,并从年轻博士生角度分享了寻找科学问题和真理的思考,引发现场热烈讨论。期间,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张耀斌教授从研究和工程两方面进行了点评,并建议技术开发要时刻考虑能耗、成本方面的问题。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赵圣希,就电化学制备活性氯去除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理论研究、装备制造与工程应用进行了分享。张耀斌教授与朱伟就消毒技术落地的产量和成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励现场青年博士在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
来自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代敏以“造纸行业净零排放策略研究:现实需求与科学问题的交互”为题,介绍了博士课题形成与边界拓展的历程,强调了现实需求、科学深度与实地调研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郑兴灿与朱伟就木浆和草浆对产业上下游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全局考虑也很重要。
来自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华哲超围绕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策略进行了汇报。现场观众就实际工程应用中光的不均匀性如何影响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策略与汇报人进行交流,朱伟和郑兴灿分别指出延长处理流程必要性评估与消毒副产物实际浓度量级是制定恰当控制策略的关键。
来自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聂文博汇报了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控制的必要性,分享了博后工作中利用科研创新启发工程应用的思考,认为师法自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王洪臣就甲烷与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方面与汇报人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指出科学研究与工程底层逻辑不同,实现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任重而道远。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毛捷汇报了无机颗粒-微藻复合界面研究方法开发及微藻生物强化净水体系构建相关工作,就未来扩大至实际工程的挑战进行了探讨。郑兴灿与张耀斌认可新材料耦合生物处理在实际工程应用推广中的前景,但同时强调了在实际工程应用场景下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落地。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史可,以“生物调控强化含氮有机物降解机制与应用”为题进行了汇报,分享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之间关系的思考,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张耀斌认为生物处理强化技术相对容易实现工程化,但仍应在大量工程实践中进行验证。
来自广州大学的田磊详细分析了含氰废水处理的难点,分享了开发新型含氰废水处理技术的经历,借此探讨了研究课题建立的思路。郑兴灿总工就生物法在含氰废水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汇报人进行了深入讨论。
来自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的周玉璇围绕汛期管网溢流污染问题,分享了其野外工程工作经历,表明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相结合的科研态度,指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的问题,与现场专家进行了热烈交流。期间,朱伟提出了建立产-汇-流模型的新研究思路。
来自清华大学、海天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联培的王艺碹针对传统活性污泥难以降解新污染物的问题,分享了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新型菌群的研究工作,并结合自身经历规劝青年博士研究生走出舒适圈。对此,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原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工业建筑杂志社杨颖芳社长建议青年学者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来自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张恒以含能材料废水处理为主题,针对现有技术工程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利用微米级零价铁进行含能材料废水处理的理论,分享了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心得体会,呼吁青年学者从现实问题出发做研究、扎实了解工程应用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