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举办五个平行专题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承办的专题论坛七“低碳工程技术与智能装备论坛”上,来自天津大学、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公司、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诺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环智慧环境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围绕主题低碳工程技术与智能装备展开分享与讨论。
(会议现场)
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侯慧杰主持
排水管涵是城镇基础设施的“血管”和“生命线”,承担着城市新陈代谢-大流量雨污水传输的核心功能。中建三局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汤丁丁分享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管网带水诊断及维护智能机器人思考与探索”,指出排水管涵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易出现功能性及结构性缺陷,从而威胁城市排水系统正常运转;介绍了管网箱涵全系列12款机器人,打造了多场景适应、多功能模块、多维智能一站式立体服务的装备产品体系,实现管网箱涵清检修全智能化解决方案。
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鸿分享了“水质系统智能控制及研究方法”;提出水质信息学的概念,以水质控制转化为核心目标构建水质系统,从系统性思维对于水质系统的认识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与大数据和智能化相结合是水质系统研究的新方向,但大数据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需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理论技术体系。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枢纽院通航与过鱼设计部副主任王翔,作了题为“高坝枢纽高效集运鱼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报告;展示了白鹤滩水电站等多个高坝过鱼工程在数量、种类和规格上的提升与优化;表示未来将继续破解高坝过鱼难题,协调促进水电开发与生态环保和谐发展。
城市水环境淤积治理是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益人,介绍了“河湖库与排水管渠环保清淤和淤污泥脱水固化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表示要坚持用城市矿产的观点看待淤污泥,将清淤疏浚、泥砂分离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整合起来,形成循环经济模式;针对不同的淤污泥可采取与之相匹配的处理处置方法,使其达到可资源化利用的条件。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总监、正高级工程师周会珍,作了题为“卫星遥感赋能水环境与水生态监管和治理”的报告。卫星遥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为遥感平台的远距离探测,已成为当前流域或区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监管和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她表示,我国已初步建立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并初步形成业务化应用能力,以高分辨率探测为核心的新一代环境监测卫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
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翀,作了题为“深度脱氮解决方案及智能化装备在低碳流域构建中的应用”的报告。她示,企业积极探索深度脱氮解决方案,开展了包括AOA-MBBR、厌氧氨氧化等一系列工程实践项目。其中,AOA-MBBR工艺技术应用通过相关技术评估,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北京赛诺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景隆分享了“低碳供水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及实践”。他表示,企业研发应用的热膜耦合技术可降低系统总取水量,提高系统的热利用效率,解决进料海水水温低问题;同时,保证工艺和成本不受季节影响,提高了系统淡水回收率,降低了对RO产水水质要求;此外,可产出高浓度、高纯度、高附加值浓盐水,降低设备结垢风险。
天津大学教授白敏冬作了题为“海洋微藻羟基自由基固碳-储碳技术研究”的报告;展示课题组近年来在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装备和工程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特别是其首创的防控微小有害生物的系列•OH产生技术装备。同时分享相关技术在固碳-储碳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表明其具有高效、快速、绿色、低成本的优势。
中环智慧环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青青,报告聚焦“垃圾渗滤液运营管理及智慧水务应用技术探讨”。她表示,企业致力于将渗滤液处理运营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尝试通过搭建数智化运行管理平台,将专业人员的技术力量转化为可复制的智慧系统,提升垃圾渗滤液行业的专业化运行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稳定达标、节能降耗三大运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