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迎来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水能耦合的环境前沿科技问题(Environment Frontiers for Water-Energy Nexus)第二场,由中国工程院环境学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承办,来自澳大利亚、中国等国的知名学者、企业家,围绕前沿水脱盐技术、低碳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等主题做特邀报告。
(会议现场)
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由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常务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会娟主持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卓越教授David Waite以"Low energy desalination by membrane capacitive deionisation - reality or myth?"为题,分享了低能耗的水脱盐技术-mCDI;介绍了技术四大创新点: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极和组件、光伏发电供电、高效的双向转换技术以及基于数字孪生和机器学习的控制和优化远程运行;另外从运行成本、调控和性能效果等方面与EDR技术进行了比较。David高度认同新概念污水处理设施,倡导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走进“真实的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军以"Perspective on future low carbon emission urban water system"为题,指出在全球变暖和中国“双碳”战略大背景下,城市水系统需向低碳转型。他提出城市水系统面临的城市集群、污染物累积、污水高成本处理、水资源短缺等五大挑战,指出城市水系统碳排放集中在长距离调水、取水配水、污水管网甲烷的无组织排放以及污水处理厂营养物质去除这四方面,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黑水源头分离、肥料生产、碳材料制备、灰水和污水再利用等降碳策略。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哲以"Towards inclusive and intelligent innovation for eco-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upper Yangtze Basin"为题,指出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系统复杂、多利益相关的水坝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水力发电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长期监测和模型预测,对中国水电碳排放量的变化开展研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教授,以"Conceptual WWTP in China: Idea, practice and future"为题,回顾了污水处理的百年历史,指出废水是不容忽视的宝贵资源。基于污水处理高能耗、不可持续等问题,中国探索建设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污水处理厂,形成了集污染物分离、能源和氮磷等资源回收和环境友好于一身的技术路线。他从水循环、生物质处理单元、营养物质循环和能源循环等方面介绍了概念污水处理厂在宜兴的实际应用情况。
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委员、苏伊士亚洲地区高级副总裁、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范晓军,以"Water balance and water efficiency in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为题,概述工业园区的能源流与物质流,从总用水量、污水处理量、工业用水量等方面总结中国工业用水和废水的利用情况;从国家和地方性规定两个角度剖析“十四五”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规划;从工业园区、地区/行业和关键客户三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常熟、重庆三个产业园区的水平衡概况,提出了实现更好工业园区水平衡的独到见解。
上智大学地球环境学研究科教授、上智大学地球环境学研究生院长黄光伟,以"Better water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ility"为题,介绍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等全球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指出需要更好的管理和治理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他比较了中日在洪水风险治理和管理的异同,并以日本靖江分洪区为例,介绍了日本防洪措施从“硬”向“软”的策略转型,列举了非工程性措施——洪水灾害地图在日本洪水风险防控风险方面的应用,并呼吁建设一个积极应对且具有洪水意识的社会。
自由讨论
最后的讨论环节由范晓军主持,David Waite、马军、李哲、余刚、黄光伟与现场专家就能源利用、资源回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