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四(上):基于“厂网河湖岸一体化”的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8-29 阅读:770次

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平行举办四个专题论坛,由中国水环境集团承办的“基于‘厂网河湖岸一体化’的水环境治理提质增效”专题论坛顺利举行。为进一步降污减碳提升资源化水平,实现绿水青山的治理目标,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亟需打破只关注单一环节的传统思路,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将排水和处理设施与城市河湖水体作为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建设的“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重庆大学环境生态学院院长、教授何强,分享“三峡库区支流御临河碳循环机制。何强以三峡库区为例展示了河流的碳循环机制,从沉积物碳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产排及影响因素、碳行为变化效应与调控等三方面展开讲解和剖析,深入探讨了库区支流在蓄/泄水阶段的碳排放过程和碳行为调控方式。在河网工程加剧流域复杂程度的大背景下,为库区和其他流域支流的总碳排放核算和碳减排提供了理论基础。


河海大学操家顺教授以“碳源精准调控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机制研究”为主题做了详细分享。他指出,在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过程中实际的污水处理厂运营在提供碳源的基础上,根据反硝化池的大小可以配不同比例,能够做到反硝化碳源。实现工程化应用必须做的工作是精准碳源+优势工艺+预测控制,维持厌氧氨氧化菌群稳定,保证高效低碳排脱氮,把精准的碳源形成一体化的优势工艺有机结合,再加上机器学习的模型预测,未来存在新的脱氮的工程化应用出现的可能。


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董斌教授分享了“城市污泥资源利用与矿山修复生态统筹的实践”,提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Waste to Materials)的创新思路,将稳定化处理的市政污泥用作长江沿线裸露矿山的生态用土,一举两得地解决“污泥无处可去”和“矿山无土可填”的双重困境。构建适用于统筹城市污泥资源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的新模式,不仅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而且能够明显提升矿山复绿的生态服务价值,全面助力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的改善,实现绿水青山的治理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洪臣教授以“厂网河湖一体化的问题与瓶颈”为题,介绍了西方国家控制溢流污染的技术路线;同时指出,扩容、增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是适应我国的技术路径。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周围被居民区包围的,最大的瓶颈是空间不足。他提出“需求原位扩容+葡萄串式建设”的对策,以破除一体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处理规模提升与用地紧张之间难以调和的困境。


(现场报告节选)


报告的具体内容详见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即将发布的《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报告汇编》


剪辑:点睛文化传媒

审核:胡斌

发布:胡雅俐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