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三(上):不同生态类型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2-08-28 阅读:536次

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平行举办四个专题论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承办的“不同生态类型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模式”专题论坛顺利举行,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开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东首汇蓝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围绕主题从不同气候区域治理技术与模式、污染控制模拟研究、面源防控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资源、能源高耗是污水灰色处理的大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冯玉杰教授作了“强化型水生态修复技术——不同气候带应用与挑战”的报告。冯玉杰认为污水处理的灰绿结合可避免灰色系统过度治理,实现碳减排达73%,为解决灰色处理系统的高碳排放提供路径。通过添加海绵铁构建的垂直流湿地,可提高污水低温氮磷去除,同时降低碳排放;通过弱电场引入改善功能微生物富集、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协作关系和代谢活性,强化水中污染物高效转化。


滇池和太湖、巢湖相比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因子为COD和总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胡洪营教授作了“滇池水生态环境长期变化趋势与修复的思考”的报告。胡洪营团队通过梳理近20年来滇池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历史演变与现状,提出了采用熵权法对滇池生态健康进行评价。从生物类指标、底栖动物、水生植物、水质指标及浮游植物等多个方面确定了综合指数评价体系,提出了从清水态、过渡态、浊水态三种状态对滇池生态健康进行评价的方法。针对未来滇池污染治理的思考,胡洪营提出应加强对污染物的输入控制和输出措施、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等。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保安教授作了阐述了“MABR应用于不同气候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的报告。李保安团队研发的MABR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将气体膜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以透氧膜为微生物载体并为其表面的生物膜无泡传输氧气,氧气和污染物分别从膜两侧扩散进入生物膜并被逐渐消耗。该系统具有曝气效率高、污泥量少、膜寿命长、无需反冲洗、运行费用低廉等优势。李保安以广州市大塘涌、武汉汤逊湖、合肥巢湖、滁州龙蟠河、天津海泰南北大街河、山西吕梁、川藏铁路等实际项目为例,阐述了不同气候区域MABR技术应用的案例。


在城市化背景下,雨水往往携带大量的热量,通过影响水中生命体活动,破坏水生态,加剧水资源氧化等方式对水环境造成风险和危害。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教授作了“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的控制研究及其优化设计”的报告。李俊奇提出采取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热污染进行控制。通过观测海绵停车场多个点位的温度监测结果,发现采取生物滞留设施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但降雨历时、设施服务面积比等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径流热污染控制效果有影响,建议采用径流体积-热量协同控制的设计方法进行生物滞留设施规模的设计。



(现场报告节选)


报告的具体内容详见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即将发布的《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报告汇编》


剪辑:点睛文化传媒

审核:陈湘静

发布:胡雅俐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