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将于9月27-29日在吉林长春召开,9月29日上午大会将平行举办四个专题论坛。在主题为“致中和——城市水系统与碳中和”的青年论坛中,来自环保产业与科研院所的青年工作者,将从产业、科研、产学研等角度,围绕如何助力城市水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分享他们年轻的思考。
此次青年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刚研究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吴兵教授,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翀,以及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技术总监蔡然等召集。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刚、吴兵、黄翀、
蔡然)
兰华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污水处理碳足迹核算模型构建及实例分析》
李爽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技术专家
污水处理过程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因为污水处理的生化过程复杂多样,碳排放的精准核算及其模型构建是产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来自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李爽博士,将分享她关于污水处理厂碳足迹核算模型的构建思路,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碳足迹的分析验证,探讨展望污水厂的碳中和技术路径。
《关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
许可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总院北京分院总工
污水系统碳排放的组成如何?污水处理设施对于碳减排与碳中和的贡献几何?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对碳减排与碳中和将有多少贡献?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总院北京分院总工许可,将围绕以上污水系统碳中和的热点问题带来他的精彩分享。
《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厂碳减排之路》
黄翀
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为了实现 “30-60”双碳目标,我国环保产业尤其是污水处理行业必将率先进入新发展格局。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翀,将介绍企业与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应化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新型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节能降耗技术,推广SDR-AOA 及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等核心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经验,并展望污水处理厂在“双碳”新格局下的减碳破局之路。
《“碳”寻污水处理厂进阶之路》
李果
重庆阁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污水处理规模大、能耗多,重庆格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果,将通过分析传统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单元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探索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的低碳发展之路。通过实际案例解析高耗能污水处理向能源中和、甚至是碳中和运行转变策略,以期为我国污水处理厂“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富铁污泥资源化生产聚硫铁混凝剂及其减碳效应》
朱遂一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污水资源化是污水处理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朱遂一教授,将围绕污泥资源化及其碳减排效应,分享他关于聚硫铁混凝剂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介绍含铁矿物相变为一维聚硫铁晶体的作用机制和聚硫铁晶体自动水解除污原理,为水处理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提供借鉴。
《可用于污水处理企业的前沿负碳资源化技术实例分析》
朱文磊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双碳政策和低碳经济对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能源效率提升是城市污水处理企业的两条有效的减排路径。有针对性的对CO2进行高价值资源化转化是实现负碳资源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文磊将介绍和分析前沿负碳资源化技术实例,探讨其在污水处理企业的应用前景。
《城市水系统碳中和:更广泛的系统边界?》
林家良 LAM Ka Leung
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
减少城市水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有很多。大量的研究已投入到优化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能源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管辖范围之外,许多与水相关的机会也可以为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林家良将以更广泛的城市水系统边界视角讨论与水相关的碳减排机会。
《MOFs膜与吸附剂水质净化同步制冷供热》
刘新磊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水是生命之源。根据需求,在空间和时间上调控水的存在量和存在形式将造福人类。借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结构多样性,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刘新磊教授将探讨MOFs膜和吸附剂在不同场合和时间对含水物质的分离、体系湿度控制以及相关过程的热量分配。具体应用包括洁净水生产、湿度控制和制热/冷。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思考》
吴兵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吴兵教授的报告,将介绍国内产学研发展现状,重点讨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功能导向差异性、科研/人才培养引领性与企业适应性脱节等问题,结合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产学研实践,思考碳中和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荷兰水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模式》
刘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出大量的新技术,技术的先进性意味着产业的主导权,但同时技术的产业化、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一直是限制产业技术革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关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刘刚研究员,将以水科技为例介绍荷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结合在荷兰企业的研发经历,分享关于“双碳”背景下,水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思考。
《“双碳”背景下多业务协同的产学研模式思考》
蔡然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技术总监
业务应用场景的需求,是市场驱动研发与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产学研有机融合,对于“双碳”背景下控污减碳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至关重要。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技术总监蔡然,将从产业需求出发,分享绿色能源、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多业务协同下的新技术发展与综合解决方案,以及新业务应用场景下对研发和技术应用的新需求。
END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请大家继续保持高度的防护意识,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你我都是防疫路上的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