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之“绿色基础设施未来的立体图景”

发布时间:2021-09-07 阅读:1950次


2021(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将于9月27-29日在吉林长春召开,大会次日(9月29日)上午将平行举办四个专题论坛。其中,在“双碳时代的绿色基础设施”论坛上,来自相关领域的一线专家和企业家,将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他们的思考,既有理念和路径的宏观探讨,也有设施、技术与工艺等革新的具体阐述,还有来自产业、企业的实践与体会,力图为业界勾画出关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未来的立体图景。



主持人:董双石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以下非演讲次序,以当天安排为准。


理念与方向


《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理念与路径探讨》

郑兴灿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是推进城市治病健体、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民生与生命线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在城市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其自身也在安全、高效、低碳、生态、智慧等方面持续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兴灿,在相关政策标准、技术革新、工程实践上都有研究、思考和建树。围绕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与未来,他的探讨将从全面、均衡、融合的科学视角展开,希望和行业同行一起深入研讨市政基础设施,如何在高水平指标和高运营稳定性、安全和高效、减污和减碳、经济和环境效益等诸多因素间,取得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平衡。



《低碳韧性目标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李俊奇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回归理性,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的新需求。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因地制宜、实现“灰绿”设施有机结合,如何融入城市双碳战略发展的大格局,同时更积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需要各界更为理性、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俊奇教授,是城市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领域的核心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呼吁行业科学理性发展。此次他的报告,将从低碳韧性这一目标出发,系统梳理我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下一阶段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姜立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总工程师

在安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多种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 “补短板、提效率”的新时期。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院副总工程师姜立晖此次受邀演讲,将围绕国家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目标,针对城市水系统领域在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介绍当前国家在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与城市内涝治理等重点工作的发展目标与要求、技术路线与任务,以及实施路径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形态与功能


《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庞洪涛

中国水环境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在极具特色的中国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建设中,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正日益扩大其发展空间;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绿色升级产品,其在环境友好、资源利用、生态安全等方面已展现明显优势,在实践中成为城市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案。中国水环境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庞洪涛,近年来深耕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积累了大量技术革新和工程实践经验。此次演讲,他将介绍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如何积极融入、有效服务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建设,并分享来自一线的案例和体会。



《碳减排视角下的污水处理厂现状、问题与思考》

    李   激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污水处理厂肩负着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社会功能,但自身也是能耗密集型企业。污水处理厂向低碳方向发展是必然的,低碳将不仅仅具有成本控制的意义,更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层级、水平、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在碳减排视角下,剖析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和提出污水处理厂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实现路径,是污水行业面向双碳战略,科学合理开展升级的前提和基础。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激教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进行了长期、广泛、深入的跟踪研究,她的报告将就上述问题展开全面客观阐述,以期引发全行业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技术与装备


《双碳时代污水生物处理电能利用方式变革的思考》

王   鑫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教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为代表的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污水生物处理耦合生物质能量转化的新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大量的研究兴趣。近二十年来,业界围绕生物电化学反应器设计及放大、能量转化与存储、污染物降解、微生物电子传递机理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成果。然而在技术应用方面发展速度较慢,严重滞后于基础研究,这造成了学界对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质疑。面向未来应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真的是纸上谈兵吗?如果不是,未来发展路在何方?南开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王鑫教授,在国内较早从事微生物电化学领域研究,他将结合17年来的研究思考,分享其对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理解。



《双碳战略下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机遇与技术革新》

陈  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国际处处长

以活性污泥法为主的传统污水处理过程存在流程长、能耗高、温室气体排量大的问题,与此相比,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能源再生、碳排量低、污泥产量小的特点,能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实现能量中和或盈余。但在实际应用中,高水力负荷下污泥流失导致的功能菌群失衡是污水厌氧生物处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厌氧处理出水呈现低C/N、C/P比特征,如何实现后续低碳条件下的氮磷高效处理与回收,也是技术革新的重点方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陈荣将结合国内外进展和团队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创新型装配式污水处理厂工艺及应用模式》

朱枭强

广州鹏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高级工程师

污水处理设施中的水工构筑物主要为钢混结构、现场施工的方式,消耗大量水泥、钢材,施工周期长、劳动密集,质量、风险、成本控制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全过程碳排放也非常高。近年来,国内环保产业界开始探索实践在一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采用新材料标准化预制、现场装配的方式,在质量、效率等各方面取得革新成果。鹏凯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朱枭强博士,致力于水处理工艺及装备技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其参与研发的模块化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已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此次演讲他将介绍低碳型(碳中和)装配式污水厂的模块化装配式建设、管理新模式。


《基于磷回收的污水资源化处理工艺的构建》

  潘  杨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磷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一现实使得磷回收成为污水处理面向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挑战之一,工艺革新需要在治污、循环、减碳间取得平衡。为克服现行基于EBPR的磷回收存在泥量大、高能耗和高碳排放问题,生物膜在线富集磷酸盐新工艺可实现在低碳源投加下,获得27.8倍于进水的磷酸盐富集溶液,磷回收率可达到80%。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潘杨教授,将在演讲中讲解通过强化生物膜蓄磷实现磷酸盐高倍富集的有效手段,以及EPS在吸收和储存磷方面如何发挥重要作用。


END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请大家继续保持高度的防护意识,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你我都是防疫路上的行路人!


有任何问题欢迎来询,会务联系:

董女士   电话 13812563641    

邮箱 dongliya@chinasus.org;

胡女士   电话 15027109703  

邮箱  huyali@chinasus.org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