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一筹莫展?来听听往届科普选手们的建议吧!

发布时间:2021-02-05 阅读:1499次

自1月15日,2021(第三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正式拉开帷幕已经过去了将近1个月,数百位同学加入到了QQ交流群(群号:760809744),很多同学对作品的选题、形式、赛制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为此,小编特意采访了往届参赛的获奖选手,分享一下他们参赛的感想感受,让“老司机“带你探探路。






污水的资源工厂

——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



东南大学 熊浩  

(第二届新媒体类参赛选手)

参赛感悟



其实说是参赛感想,其实更像是对这次比赛经历的复盘。生活中的许多机会其实还是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就像我得知这个比赛是因为和同门师姐在一次课题组聚餐中的插科打诨,所以多关注学科内的相关公众号或是和师兄同门老师多沟通,提高信息交圈频率。


首先是队伍的建立,在这里墙裂推荐跨专业组队的模式,推荐配置是环境专业(负责科普知识的专业性)与传媒专业或者美术专业(负责内容的输出)结合。准备时间请一定要预留充足,这样才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打磨作品。

初赛递交作品之前的工作可以分为内容规划和作品输出。开工之前有一份较为详实的内容安排表还是很有必要的,题材和体裁的选定也是重中之重,对于比赛名“科普创意”大赛中的“创意”二字的呼应大多在这一部分实现。题材每年都有既定的主题,但围绕一个中心却可以尝试不同的切入方式,怎么讲好你自己的“科普故事”需要在前期花费精力进行一些精妙的构思。


新媒体组不必拘泥于视频,就上次的比赛结果来看,游戏、音乐都是不错的内容承载方式,除了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它们在最终还取得了相当棒的成绩。

难度方面应当量力而为,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作品,内容接受主体是一定要明确的,无论你是做给青少年看的绘本或是给成年人的硬核科普我觉得都是ok的,面向不同的对象,这两个参数的比例设置自然是不一样的,其实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的作品风格。


初赛通过后会有一次修改作品的机会,小伙伴们要根据大赛评委的宝贝意见认真进行修改,片长控制在5分钟内为宜。

决赛答辩准备:答辩材料的制作和话语的熟练程度,评委对你的打分也是有一部分取决的你对作品亮点的阐述的。答辩的目的是让评委了解作品的创新点所在,而不是内容本身包含的知识点。当时答辩时我力求脱稿演讲的姿态,自认为答辩表现还不错,最后是多捞了一个“科普使者”的奖项,也算是得尝慰藉啦。

最后真心祝愿参赛同学们在年后的比赛中确定好成绩,Fight!!(o^-^)




了不起的海绵城市



同济大学 王俊童、宋佳茗

(第一届新媒体类参赛选手)

参赛感悟

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学院的公众号上看到转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和南京大学联合举办首届水环境科普大赛的通知时的场景,我和我的好朋友王俊童正在健身房做卷腹,一个激灵就蹦起来了:“我们参加这个比赛吧!”几乎只花了一秒钟的时间,一拍即合。因为专业相关,我们很快地确定了选题方向:介绍海绵城市。


我们希望可以将“海绵城市”这一抽象的概念用最清晰而生动的方式普及给民众,宣传水环保理念,让公民了解水知识,从而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动中。我们的视频分为概述、功能、措施三个部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直观,易于理解认识。 那么我们的视频中有哪些创新点呢?我们用真实的海绵模型,通过实景演绎,模拟下雨时、下雨后的情景,直观地表现出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备的良好弹性。不仅如此,我还运用了手绘动画,生动地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字诀”:渗、滞、蓄、净、用、排,把抽象的概念和晦涩难懂的工作原理用最直观可爱的方式解释出来,深入浅出,简洁易懂。为了增强理解,我们还登上楼顶、去到黄浦江边、湿地公园里,实地拍摄了上海市典型的海绵城市设施,比如同济设计院的绿色屋顶,外滩的透水道路,下凹式绿地等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这里,实际拍摄的视频和手绘再次相遇,先带你认识身边的事物,再用手绘剖析深层机理,让你更好地知道这些设置的功能、意义。 这个视频从文案、拍摄、手绘、制作,完全是我们原创的作品。


比起收获了奖状,更大的收获是我和王俊童都从这次比赛中挖掘了自己的兴趣与潜力。这也为我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目前我从事的是土建学术期刊的采编工作,能够坚定地跨专业选择这份工作,很大的一部分底气来源于这次比赛,让我感受到自己对科学普及、视频剪辑、动画制作、文案宣传等领域的热爱和创新想法。 如果说大学的工科专业知识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这次比赛则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去探寻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污”价至宝



清华大学 EcoFans团队 郑权

(第二届新媒体组参赛选手)

参赛感悟

十分荣幸,我们的作品《“污”价至宝》在“第二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中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首先感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思想、互相交流的优质平台,让来自全国各所大学的同学们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意与作品,参与到科普环保知识的队列中,意义非凡!


我在参加比赛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收获了友谊。在团队组建之初,团队9人还不都熟悉彼此,凭借着兴趣和科普公益的热情聚集到一块。在一起努力准备竞赛的8个多月里,大家一起构思、讨论,熬了太多的夜,开了数不清的线上会议,虽然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难题,但都披荆斩棘一一克服,最终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团队指导老师余刚教授在整个过程中的支持和悉心指导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增加了更多向导师学习的机会,加深了师生情谊。


在初赛和复赛的过程中,评审老师给予了针对作品的修改建议和意见,也让我从老师们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修改作品,学习到了很多!此外,大赛提供了许多大企业的实习机会,增加了接触名企的宝贵机会,并提供有丰厚的奖金作为鼓励。


最后,祝新一届创新大赛取得圆满成功!预祝各位参赛的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让科普传播得更远,让环境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小冠”污水历险记——污水资源化



北京工商大学 于本心

(第二届平面设计类参赛选手)

参赛感悟

很荣幸能参加第二届大赛,十分感谢城科会水分会提供了一个这么高的平台,让自己能向众多优秀团队学习。


首先我认为作品务必切题,创作前可以列好提纲;其次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保证专业的前提下,要让大家看来容易接受,达到科普的目的;新颖和精美也是必不可少的哦,可以多学习网络上现有的科普作品,看完说不定会有很大启发。


疫情期间由于自己组队,大赛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在家边上网课边手绘。随着比赛进程,不断的日夜修改删减更新作品,吸取老师朋友们提出的宝贵经验,惊喜的进入决赛并最后获得奖项。


通过比赛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希望接下来的选手们都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祝愿你们!





秦淮水,金陵味——南京菜的水足迹



南京大学 程明今

(第一届科普文章类参赛选手)

参赛感悟

我们参赛的灵感来源偶然看到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节水科普教材,发现内容上更关注节约“真实水”——淘米水浇花、随手关水龙头等,与我们十年前的内容并无太多不同。


然而,蕴含在产品中的“虚拟水”占比更大,却没有受到科普作品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选择了大家喜闻乐道的主题——美食,通过计算水足迹、手绘等展现南京名菜里的水足迹,想要告诉大家食物浪费中隐含的水资源浪费巨大。


在整个备赛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完成好的科普作品非常复杂:既要内容科学、前沿,又要形式新颖、多样,还要跟大家的生活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对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创意、实践经验都带来了很大挑战。


为了让各位参赛选手更充分的准备作品创作,组委会还将计划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在线讲解科普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充分互动交流。


“饮水之安”的专业主题演讲还将邀请行业专家大咖答疑解惑,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活动信息。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