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2024(第六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精彩延续,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承办的“‘三水融合’与绿色流域构建——国家科技项目创新”论坛顺利举行。在这一环节,围绕“三水融合”与绿色流域构建的前沿问题,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长江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会议现场)
“三水融合”与绿色流域构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毅教授做了题为“绿色小流域构建技术与应用研究”的主题报告,指出针对小流域尺度小、抗冲击能力弱、系统复杂等特点,亟需构建理论、技术、管理三位一体的绿色小流域可持续治理模式,并推动以问题导向的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探索建立开放包容的跨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王国强教授以“半干旱典型河流系统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机理研究”为题,介绍了黄河流域“三水融合”治理的困难、挑战及解决方案。项目以大黑河(黄河一级支流)流域为对象,针对其典型且突出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基于样本调查及历史数据收集,结合遥感、模型、eDNA等手段构建流域“三水”状况及模型,为半干旱典型河流系统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河海大学李一平教授带来了“长江流域典型城市内湖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瓶颈问题与应对策略”的专题报告。我国面积大于1000 m2的城市内湖一共有110万个,它们与人类活动密切交织,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项目组针对数量众多的城市内湖,构建“1T、2E、3S”的框架策略,以城市内湖生态环境系统性提升为目标,突破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协同相关关键技术,形成城市内湖精准溯源、系统治理和智慧管控的治理模式。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业耀研究员分享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评价方法”的报告,回顾了长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当前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现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比较系统的以自动监测为主的长江流域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近10年来,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9.1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2023年长江流域主要江河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8.5%。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教授带来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水专项”流域水污染治理体系,回顾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四个发展阶段。从水污染控制到水环境整治,到当今的绿色流域及水生态系统健康,随着认知、治理和管理能力的升级,我国流域I类到III类水的占比从“十一五”期间的40%提升至目前的90%。在此基础上,又分享了关于“三水融合”与绿色流域构建方面的思考,提出绿色流域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流域健康,即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完整性。
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带来了“新时期长江治理保护工作重点与绿色流域构建思路探讨”的报告。首先介绍了长江流域治理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新老水问题交织、内外部环境变化及老百姓对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先进水文化的需求等;其次指出水旱灾害风险的增加不仅带来安全问题,也增加了水系统的脆弱性;最后指出要加强流域整体性保护与系统性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绿色流域的定义,即秉承人水和谐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有效、现代化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低耗、低碳、低污染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水质优良、生态完整、景观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流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高俊峰研究员带来了“长江中下游圩垸三水融合治理与绿色流域构建”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圩垸的概念、圩垸强人工控制和强人类活动的特点。论述了圩垸在长江中下游的发展历程、分布格局,及其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水系连通受阻、水环境恶劣和水生态质量差是圩垸面临的主要“三水”问题。认为进行圩垸“三水”协同治理是长江中下游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有效途径,将使圩垸“三生”(生活、生产、生态)产生深刻变革,将对长江中下游绿色流域的构建起到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