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关注面源污染与长江生态

发布时间:2023-05-22 阅读:305次

2023年5月21日上午,2023(第五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举办五个平行专题论坛。由中国水环境集团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承办的专题“青年论坛 Early Career Forum”顺利举行,来自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围绕面源污染和长江生态进行探讨与交流。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jpg

(会议现场)

主持人

论坛分为“面源污染”与“长江生态”两个主题,由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委员、中国水环境集团总裁助理兼工程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庞洪涛主持。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1.jpg

(庞洪涛主持论坛)


面源污染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2.jpg

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专业师陈亚松,针对城市降雨径流汇流区域多元、污染组成复杂、时空差异性突出的污染特征,对比分析统计模型法与机理模型法的优缺点,提出现有方法在工程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辨析降雨径流污染与城市特征的关系,以九江排口为研究案例核算径流污染负荷,具体阐释如何构建基于输出端径流污染负荷当量法。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3.jpg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争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团队首席、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薛利红提出,要正确区分农业面源污染、村落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梳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存在被高估、被忽视、没有标准的问题,重点介绍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的“减-拦-用-净”的技术模式,从基础研究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政策方面,分享了她对农业面源污染未来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4.jpg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磊从面源污染的边界问题出发,提出面源污染的源-流-汇基础过程,具体讲述该方法在实现污染源位置的精细空间表达、更精准的产排污系数、避免多种源的重复计算和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等方面的突破,分享其在小流域、中尺度流域、大尺度流域中的应用。


长江生态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5.jpg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军梳理湖泊生态系统理论背景,通过系统构建和实验设置,解析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等对食物网营养关系的影响机理,探究多重胁迫导致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并提出国家需求下的研究展望。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6.jpg

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凌全围绕三峡建设带来的水文问题,分别介绍三峡水库和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生态调度,以乌东德水库生态调度为例,分享生态调度期间鱼类的繁殖情况和调度效果,阐述三峡生态调度持续时间长、目标鱼类种类多、空间跨度广的特点,并提出流域生态调度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7.jpg

长江水产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段辛斌,报告题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长江大保护”,从长江水生态健康的角度出发,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的情况,针对濒危物种保护、修复工程、关键栖息地、生态调度等提出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方法。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8.jpg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陈锋,提出梯级开发影响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破坏其生境,从生态调度、过鱼设施、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等方面探讨水生态保护措施的适应性管理,呼吁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深度开展梯级水库生态效益以及水库生态演变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30824161157_9.jpg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英才,在报告中综合评价长江源、金沙江、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水生态现状,总结长江流域存在的五项共性问题,讲述如何从监督管理角度制定总体规划,提出规划、督导、评估、考核驱动水生态保护落地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30824154252.jpg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