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赛|第二期线上指导促提升

发布时间:2022-03-28 阅读:1990次


3月27日晚7:30,2022(第四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第二期线上直播课如火如荼地开展。组委会特邀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国栋,生态环境部科技和财务司科技发展处处长陈胜,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二级调研员陈玉芬作为专家授课。本次活动由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所长谢琤琤主持,线上累计参与人数达300余人。



本期导师们给了些什么灵丹妙药呢?小水义不容辞担任课代表~



主持人:谢琤琤


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所长


许国栋


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科普大赛的看法和认识,而后分别从三个参赛形式详细的描述了作品预想,并对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参赛意见:


1、方法程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和谁一起干什么?什么时候干什么?许老师认为这是大家参赛时优先要理清的事情,建议大家力争与一位或几位你认为行业中最优秀的老师,通过这次科普大赛建立联系、沟通和交流。


2、学习调研。对于要科普的知识,许老师强调一定要做相当深入的学习和调研,不能只是看书或听他人讲解。


3、预设目标。此目标非获奖目标,许老师提到,科普作品让他人看后你想让他留下怎样的概念?这个概念需要非常具体化,也一定要预设这样的目标。


4、创作角度。真正把科学工程技术道理带来的观念放进别人心中非常不易,什么角度?什么方面?什么势力或逻辑能打动人?许老师提醒大家一定要思考这些问题,要巧妙选择角度、选择能洞穿人心的方法。



陈胜


生态环境部科技和财务司科技发展处处长


陈老师从科普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内容以及做好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建议等角度向同学们展开讲解,他建议科普作品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对象是基础,搞清楚对谁讲、听众是谁;第二选题是关键,目前科普趋势已由填鸭式向精准转变,需要抓住兴趣点和热点;第三形式要多样,科普作品要幽默生动形象的展示,最好能通过一定互动,体验式科普会更有生命力;第四渠道要畅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用结合传播,比如利用果壳网、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传播速度快、效应强的现代新媒体。


陈老师还谈到人们常常将精力放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这方面,而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和传播科学思想等方面远远不够,勉励同学们多从这些角度发光发热。


陈玉芬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二级调研员


陈老师作为一名科普活动阅历丰盛的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很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各类科学普及活动以及她策划举办科普大赛的经验,并与大家一起观看了“十三五”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及创新品牌科普活动精彩回顾的视频,帮助同学们从举办方的角度更好的理解科普比赛的目的、用途以及意义等,拓展各位同学对科普作品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视野,有助于大家创造更优异的科普作品。



在提问互动环节,大家根据导师们的授课内容,对现在中国生态环境方面科普工作的大致情况现在以及未来对科普相关人才的需求平衡科普作品专业性和普及性的方法老师们印象最深刻的科普作品等方面积极提问,导师们结合国内国际形式进行了详细解答,同学们纷纷对指导老师的解答和建议表示感谢。



本次课程让同学们更好地全面了解何为“科普”,知其然方能知其所以然,相信经过本次课程,一定更加激发了同学们为提高公众认知、促进科学普及行动的积极性,大家一定能创造出超乎期待的作品!


有关大赛的最新内容可进入大赛QQ群(群号:739691824)或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活动信息。


-直播回顾-

点击上侧二维码,观看直播课程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