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热点研讨”环节于9月28日下午成功举行。本环节以全新对话式互动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主持,6位嘉宾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韧性城市水系统构建”为主题,分享了关于城市水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观点与见解。
研讨及互动
嘉宾们针对主持人提出的水行业碳中和前景、膜生物反应器应用、城市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研讨,现场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点评,进一步分享个人思考与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水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曲久辉认为,污水处理厂,从它诞生、发展到今天以及它的未来,都不是为碳中和而诞生,不能把污水处理厂和碳中和理念简单地联系一起。“新概念”污水处理厂追求的是“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循环、环境友好”,在这四点达成的过程中,自然就为碳中和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另外,能量自给并不等于碳中和。对于污水处理系统而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革命不断催生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及材料技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步,一定会影响到水处理工艺,将来的污水处理可能不再需要现在的复杂长流程、大规模,污水处理可能迈向社会化。那么,不同模式不同工艺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该如何精准核算?这是业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研究院邵益生首先认同了前面专家们提出的“在水生态系统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出现”这一观点,认为这是比较客观的判断。气候变化背景下构建低碳韧性城市水系统,需要站在更广的角度上思考,除考虑水系统自身外,还需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电力和网络等。
同时,开展碳减排工作,不能落到一个狭隘的狭义的小圈子里。如果仅仅是水达峰是不够的,一定要同时做到水中和,水资源才能被可持续开发综合利用,我们需要思考这点,并活学活用。
另外,邵益生院士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交易、置换、协同。交易,可以在地区之间或行业之间是进行碳交易。置换,比如区域之间土地资源存在差异,那么可以在区域之间置换,统筹资源。协同,一些关联的系统之间可以通过协同作用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道路上,仍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胡洪营教授对会议讨论的技术议题十分认同,同时他提出了另外的几点思考,首先,不管是业界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研究人员,应当理清所面临的水环境系统问题,例如水体黑臭、城市内涝等等,是如何导致的?发展到今天,我们是缺技术?缺政策?缺管理?还是缺钱?是不是核心技术问题的限制?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研究驱动力来自何处?要解决上述哪个环节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提升产业发展还是政府决策?我们该如何分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学界做什么?设计界产业界做什么?政府做什么?需要先梳理清楚。关于城市水系统,未来城市水系统的核心是实现绿色循环,构建供水、排水、水环境间的联动一体化,实现趋零排放,需要政府、企业、学界找到核心推动力联合推动其发展。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朱伟教授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要明确根本理念。日本人在20年前就制定了循环型社会构建的一系列法规,其本质是通过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解决能源和资源利用问题。循环型社会就是整个社会要维持一个高度的经济和物质文明,少用甚至不用资源和能源即可实现绿色发展。所以,人类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最终还是要构建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的物质全部要循环型的利用,尽量用绿色能源,这样才能解决碳排放问题,实现低碳生产,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朱伟教授表示非常认可邵益生院士的观点。很多事情的发展存在滞后性,为实现“双碳”目标,应该尽可能在所有行为里面尽量低碳,根本实现途径就是减少使用能源和资源,或者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或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实现“双碳”目标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全社会每个人行动,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张慧春董事长也发表了观点。他认为污水处理行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仅为1.2%。到2030年,行业对碳达峰目标的贡献可能非常有限,但到了2060年,水处理行业会成为助力碳中和目标的主力。水处理行业可以从多角度削减现在的碳排放,例如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污泥用于植树,再生水循环回用至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以上工作是全社会的事情,但是关键在于水处理行业。
水处理行业急需颠覆性的技术。目前,污水处理所应用的技术普遍是几十年前提出的传统处理工艺。在当今社会的很多行业,新技术的诞生可以颠覆原有的做法和状态,例如,目前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的成本仅几分钱,如果其他国家可以在水处理中实现能量中和,那么我们就需要多关注学习新技术。因此,技术革命是整个行业更应该关注的。
围绕上述议题,与会专家们都通过和主讲嘉宾的互动研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黄霞教授认为在水处理技术中,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优缺点都很鲜明的技术,既存在能耗高的问题,亦具有水质稳定的特点。一方面,任何技术都有它的适用边界,应当因地制宜地去评判一个技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单纯从水处理能耗的角度看待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是不全面的,还要看高品质的水用于稀缺行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间接碳减排方面的效益等等。此外,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本身也在进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其能耗也在逐步降低。曲久辉院士对此表示认同,并进一步补充道: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依赖于信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它一定是一个方向和趋势。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郑兴灿总工程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等也提出,在膜生物反应器材料暂无突破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可以通过调控温度波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优化反应器运行使用来提高其寿命和效率,这些方面与当今电动汽车行业不产生关键的电池技术革命、但通过建立电源优化管理系统来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较为类似。
点评嘉宾:曲久辉院士
最后,曲久辉院士用八个字点评了本次会议——“紧张丰富,精彩纷呈”,总结了会议的三大特色“有观点、有格局、有视野”,评价本次研讨举办的非常成功!同时,曲久辉院士指出碳中和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理念,大家要冷静科学地对待。碳中和将启发我们新思路,开拓我们新视野,带来新问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