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吉喜:基于区域生态的“自然型”湖泊水质评价思考——以呼伦湖为例

发布时间:2020-11-04 阅读:1592次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对一些特殊水体,如“自然型”湖泊,采用现行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水质评价的时候,其适用性和合理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2020(第二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热点研讨”环节,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吉喜主任发表了《基于区域生态的“自然型”湖泊水质评价思考——以呼伦湖为例》的TED演讲,他以呼伦湖为例,分享了对基于区域生态理论的“自然型”湖泊水质评价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下是演讲的重点内容节选(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理:汝旋        责任编辑:黄辉



“自然型”湖泊呼伦湖的流域概况

高吉喜主任介绍道,呼伦湖,又名达赉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是我国第五大湖,也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湖。由于呼伦湖为跨境河流,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因此,呼伦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呼伦湖主要有3大入湖河流,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贝尔湖北侧的乌尔逊河,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的克鲁伦河,以及从海拉尔河引水的引水沟渠(呼伦沟)。其中,乌尔逊河和克鲁伦河周边基本没有工业企业;呼伦沟流域尽管有企业和城镇分布,但受地形影响,其对呼伦湖的影响主要来自海拉尔河而海拉尔河的水质近几年一直维持在较好水平。由此可见,呼伦湖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入湖水质均优于呼伦湖水体水质。


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自然型”湖泊呼伦湖自有监测记录(1992年)以来,呼伦湖一直被评价为劣V类湖泊,主要定类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pH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呼伦湖水体COD的全年浓度均远高于地表水水质标准的V类限值。




呼伦湖水质能否达标?是否有必要达标

针对呼伦湖水质达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面的问题,高吉喜主任结合实地调研和来自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的研究成果,从水体中COD畸高的原因和COD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他的观点。


依照现行标准,呼伦湖不可能达标

从呼伦湖水质的历史监测数据来看,呼伦湖水体中COD的含量一直以来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一方面,从外源输入情况来看,呼伦湖COD具有显著的流域携带输入特征,而主要入湖河流或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或水质优于湖泊水质;另一方面,从呼伦湖水体中COD的特征来看,主要为含碳有机物,属于陆源难降解腐殖质,具有显著的草源性排放特征,即草原和森林是COD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高吉喜主任认为,由于基本上没有人为污染排放输入且COD主要来源于自然源,通过环境治理来实现呼伦湖水质达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对呼伦湖实行现行评价标准有待磋商

高吉喜主任认为,一方面,呼伦湖COD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另一方面,从毒理学评价结果来看,呼伦湖高惰性COD对水生生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现有水质条件下,湖泊近几年水生态系统也总体是健康的。因此,没有必要对呼伦湖实行现有的严格水质评价与考核标准。



基于区域生态理论的“自然型”湖泊标准制定及评价建议

高吉喜主任指出,除了呼伦湖外,我国还有其他的一些自然型湖泊,如西藏、青海等地的一些湖泊,也存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但水质不达标的问题。高吉喜主任认为,对于这一类自然型湖泊,必须基于区域生态的理论对现有水质标准进行评价和调整。


针对如何基于区域生态理论来制定自然型湖泊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高吉喜主任也分享了他的思考和建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标准的制定需具备考虑整个流域的系统整体观;

要以维护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定位为目标,来确定保护评价标准;

要从流域生态供体和受体间的关系,来确定可达性评价指标;

要以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作为标准评价和制定的基准。



呼伦湖的治理仍是必须的

最后,高吉喜主任补充道,虽然现有呼伦湖的水质评价标准需要进行修订,但这并不意味着呼伦湖就不需要治理。湿沉降、干沉降、草原退化、过度捕捞等因素对寒旱区较为脆弱的呼伦湖生态系统及水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影响。在湖泊保护的过程中,仍然要重视相关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生态和水环境的影响。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