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氮、磷营养物质进入地表受纳水体中,使富营养化成为威胁地表水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作为江南人民的鱼米之乡,太湖哺育了上海、苏州、无锡、湖州的2000多万人口,是我国最早进行环境整治的湖泊之一。多年以来,巨大的投入为何没有阻止蓝藻水华的不断爆发?在2020(第二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热点研讨”环节,河海大学朱伟教授发表TED演讲,系统回顾了2007年至今太湖的整治工作及蓝藻水华反弹现象,分析了太湖磷反弹及蓝藻水华不断爆发的原因,提出应注重整个流域的清洁,才能保证太湖的清净。
整理:白少元 责任编辑:黄辉
12项治太措施
朱伟教授介绍道,从1980年代开始,太湖梅梁湖首先出现水华,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水华面积达到了700平方公里。13年来,太湖环境整治工作包括供水安全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水收集处理、乡镇农村污水及垃圾的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再生资源利用、引江济太、河网地区的综合治理、节水、观测预报体系建设和加强新技术研究应用等12项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资金2000亿元左右。
治太效果
近10年水质变化显示,梅梁湖和贡湖水质波动大,TN和TP浓度偏高。其中,TN浓度在2015年之前出现下降趋势,2015年之后趋于平稳;TP浓度在2016年出现反弹,2019年似又上升。从监测的水华面积看,2013年最小,2017年最大,5-9水华面积月均值为398 km2,最大面积达1403 km2。2019年水华面积次之,4-8月均值为335 km2,最大面积为973 km2,较前8年的5-9月平均值228 km2和最大面积均值742 km2分别高出46.4%和31.1%。
太湖磷反弹的原因分析
业内人士对太湖磷反弹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气候变暖导致底泥磷释放、蓝藻的泵吸作用、引江济太可能导致磷的汇入等。朱教授认为,气候变暖不是一朝一夕,泵吸作用长期存在,对于引江济太,由于入湖的磷通量仅为总通量的4%左右,影响有限,而入湖河流的磷浓度比湖泊本身的磷高一些,这同样是自然的规律,上述原因都难以解释2016年太湖磷的突然增加。
朱伟教授发现,太湖磷反弹,真实原因在于洪水。2016年太湖流域的洪水是1954年以来的第二大洪水,太湖水中总磷约300多吨,而洪水比往年净增量达580吨。洪水期间,进水总磷浓度约为0.2 mg/L,出水磷浓度为0.04 mg/L。西北湖区的含磷较高的洪水快速到达东太湖,蓝藻水华的磷限值为0.01-0.03 mg/L,目前东太湖的磷达到0.04 mg/L已经具备了蓝藻生长的条件。
太湖蓝藻水华不断爆发的原因
朱教授分析道,1986年之前太湖的入湖通量为53亿m³,2007年为83亿m³,到了现在112亿m³。入湖水通量变大,使太湖水体交换时间从原来的300天缩短为目前的180天,无法实现水体的充分自净。流域污染随洪水进入太湖,西北湖区蓝藻对磷的增长不敏感,水循环加快均化了太湖水质的空间差异性,东南湖区水质下降,入湖通量改善不显著等造成了太湖蓝藻水华的反复爆发。
朱伟教授最后总结认为,太湖的整治若要达到预期效果,不应仅仅局限于水体的治理,应注重整个流域的清洁,才能保证太湖的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