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的指示精神,推动以技术为先,以创新为本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产业新业态,本次大会特于9月13日下午举办了技术与产品创新论坛。来自11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员就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及其产业化进行了精彩报告。本时段主持人由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徐祥教授担任。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红祥教授做了题为《水环境治理的技术、装备与实践》的技术报告,依托该公司承担的广西大学校内水环境一体化设计与实践项目,分享了博世科在内源控制、外源减排、水质净化、水动力改善及水景观生态集成一体化修复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先进经验,以及在技术推动产业需求,产业反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互促互进心得体会。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冒建华在《价值导向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实践》的报告中,以昆山和余杭的流域水环境治理为例,探讨客户价值需求,技术满足能力需求,企业发展价值需求,以可靠的技术为基础,以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链接,发展成为价值为导向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新模式和新技术构建企业的创新环境价值观,通过河道治理后,河边土地价值,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大幅提升,吸引更高消费,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技术总监蔡然女士以四川沱江流域太子湖、玉带溪为例,从实际案例探讨小流域河湖生态体系遇见的工程问题。分别从内源污染、外源污染、水动力对小流域污染问题进行破题分析,通过采取内源清淤、外源截污与处理和水流循环等技术策略进行小流域河湖生态综合恢复和治理。
江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激女士就“江苏盐城响水事故”后,《新形势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痛点和对策》进行了分享,从“提质增效”对工业废水排放的新要求,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档,精细管理;实验先行,注重解毒;优化调控,能力提升”的32字对策箴言,并分享了事故后至今,江苏全省唯一获批的化工园区废水处理系统综合设计的先进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家宽教授为论坛带来了《城市水环境系统与多介质资源化方向的思考》报告,从城市水环境的四大挑战出发,通过水环境的通道多样化、多介、资源化实现水循环的健康和可持续。牢牢把握污泥,这一资源核心,综合采用生化、物化方法,实现水环境中资源的循环利用。
江苏泰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海龙先生介绍了模块化装配式集成污水处理系统,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污水处理模式变迁趋势,通过引入乐高积木原理,发挥钢结构强度及易加工特性,结合装配式房建原理,加强标准模块联接性能,根据不同功能需要,组建各种功能池体,且通过动态演示模型,深入优化可无限放大,从而实现组合创新、施工和运营的成本双降低,达成污水处理领域的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赢特环保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茆林凤先生介绍了在污废水处理中应用的活性炭/活性焦通过过热蒸汽再生系统,在高温低压无氧条件下对活性炭中吸附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裂解等无害化的处理方式,从而实现活性炭这一污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的新生。
来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员晏明全进行了《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征水溶性有机物的新方法:从原理到应用》的报告,通过对水溶性有机物紫外-可见光谱成因从底层原理研究入手,化繁为简,将水溶性有机物转化为不同显色基团,解决了水溶性有机物发光,及宏观水化学反应过程与微观物质结构及电子/质子转移过程的统一。其基于这一崭新理论设计的光谱检测器,简单、灵敏、可直接定量表征,并能提供物质成分、分子价键结构等方面的大量精细信息,从而在海洋、河湖、地下水中水溶性有机物监测中广泛实现了颠覆性应用。
温华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华英豪先生进行了ClaWon 砂加载多效澄清衍生技术的应用交流,多效澄清技术在当前最先进的加载沉淀分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性的将CirMix强化絮凝和二级载体回收技术与加载沉淀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加载絮凝多效澄清分离工艺技术。在高浓度无机物、COD、重金属、氨氮、总磷等的深度处理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站的李新建先生基于多年来的漓江水质控制实际经验,报告了水量调配关健技术在漓江水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通过综合运用农业节水减排灌溉技术增加水库蓄水量,延长枯季补水时间,构建岩溶非闭合流域水循环模拟技术预报河道水情,实现江库多目标联合高效补水和智能化优化调度,有效解决了漓江水系水量水质、石漠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难题。
论坛的最后,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张敏教授分享了其在开管毛细管离子色谱仪、“一机多用”的电泳离子分析仪、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以及基于3D打印技术的新型毛细管检测器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矿山废水和饮用水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在离子和光谱检测中的光明前景。
通过本次论坛的召开,有力地促进了水生态与水环境不同技术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的交流与沟通,有望推动一批新兴前沿技术的落地、推广、普及,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的春天,以科技创新之剑,护美丽中国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