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说的就是我啊!
“去去去,这事跟你没关系” ~
海绵城市”就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精华”三大功能。让城市回归自然。2012年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2015年公布了16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6年又公布了14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说了这么多“海绵城市”到底是个哈?
形象一点来说,就是把城市打造成一块“海绵”。下大雨的时候“吸”水,不让城市被淹,干旱的时候把水“挤”出来,供人们利用。
哦!你这么说我就懂了,欺负我没文化是不是?
顺便说一下,欢迎你夏天来武汉看海呀!
What?
“海绵城市”的概念来源于国外。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国际上一般称为“低影响开发(LID)”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7.27北京特大暴雨”听说过吗?没听说过的话暑假去武汉呆一个月你就知道了。嘿!校园里面都能捉鱼。每天趟水去上课,又回到了快乐的儿童时光。每年全国都有上百个城市发生内涝!
现在,各城市的雨水排水方式基本都是“快排”模式。通过设置在各个角落的排水沟将积水排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只要雨量超过排水能力,分分钟在城市里摸鱼看海。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水安全问题、水生态问题、水污染问题还有水短缺问题都是城市面临的水问题。
真没想到!我家住青岛!
嘿!想不到吧。
还有水短缺问题。
平时没水用,一下大雨就内涝,
旱涝两重天呐!
老梗了,德国人没那么神!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技术按照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贮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蓄水池、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等。
哎呀,你说的太专业了,
我听不懂。
那个绿色屋顶是不是这样子呀?
我想打人!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可分三步。
第一步:让雨水下渗。比如可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技术来达到下渗减排的作用。
那不还是这样子吗?
来来来,我们换个地方说~
第二步:尽可能把下渗的雨水净化收集起来。比如可以使用雨水花园、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等技术。
敲黑板
说白了,就是增加透水路面,增加绿化,增加湿地
第三步:就是把收集的雨水加以利用啦。比如雨水花园,雨水景观的自用。消毒净化后可用于道路浇洒,绿化浇水等。
哦!懂了懂了。
希望你以后能海边看看真正的大海。
国家政策支持
李克强总理都说了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所以国家肯定会给与政策支持,现在我们就来简单的扒一扒。
2014年以来,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包括《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通知》、《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从财政补贴方面,政策鼓励,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与支持,比如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案例分析
那,有没有具体的建设案例呢?
当然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案例吧。就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
此设计将尚未被防洪堤围合的洲头设计为可淹没区,同时,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在旱季,梯田中禾本科植被茂盛地生长,游人可在其中游玩。在洪水季,梯田被淹没,可增加河道行洪断面,减缓水流流速,缓解对岸城市防洪压力。即使遇到20年一遇的洪水,步行桥仍能维持两岸的有效通行。
(旱季场景)
(洪水淹没场景)
除此之外,场地内部也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渗覆盖,包括沙粒步行区,透水混凝土道路铺装,生态停车场,圆形生态渗水区,实现了全场地范围内的水弹性设计。
(透水铺装)
(圆形生态渗水区)
嗯,终于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原来海绵城市不仅能够防旱抗涝,而且还能建的这么漂亮。
支持!支持!支持!
部分文字来源:百度百科,《排水工程》(第五版)上册,新景观设计微信公众号
部分图片来源:新景观设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