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主旨论坛聚焦构建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可持续绿色未来

发布时间:2019-07-15 阅读:1339次

7月15日上午,首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在成都开幕。在开幕式之后进行的主旨论坛环节,聚集了学界、企业界精英代表,从多个角度表达了在可持续视野下,城市发展人水和谐关系构建的思考和实践。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的主旨报告题为《微循环与公园城市》,提出城市建设发展应进一步师法自然,弥补和改善现代城市人工系统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他表示,通过在城市中构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富含东方智慧的公园体系,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微循环,发挥园林、湿地等系统微渗透、微过滤的功能,可以在不显著增加规模和造价的条件下,显著提升城市原有排水、净化系统的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实现人水和谐的城市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环境水生态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志峰在报告中呼吁,需要以河流健康为主线,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的生态观,系统观和科学观。他说,健康的河流应该是一个生态结构稳定、生态构成有序、生态功能能够正常发挥的河流,强调的是生态特征与人类需求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当前我们还没有形成水生态评价的规范体系,传统的化学物质检测并不能准确反映河流健康的要素,必须加强生态系统、生态指标的研究和监测。另一方面,在水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思路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或者完善。应尊崇生态观,顺应自然,人水和谐;坚持系统观,追溯起源,根治其本;需要科学观,加强顶层设计,打好这个持久战。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安娜德莱蒂奇(Ana Deletic)女士做了题为《Green Technologies and Tools for Sponge City Development》的报告。她表示,针对现代城市中雨水面源污染,各类有机、无机污染物的排放,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都在探索绿色基础设施系统解决复杂问题的可能,分别形成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低影响开发、水敏感城市、海绵城市等不同的理念和实践方向。她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水处理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和评价模型的内容和构架方式,关于污染排放的在线数据库,降雨、径流和水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


随后发言的两位企业家代表则从案例入手,阐述企业参与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中的技术和模式创新。


水环境水生态分会副会长、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李力表示,“十九大”以来,我们行业的属性已经开始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对企业的能力和要求也随之改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成本最优化、体现经济性。第二,系统性解决方案,体现绩效性。第三,使用者付费,体现经营性。第四,城市正资产,体现增值性。第五,可持续发展体现绿色性。


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翼飞介绍了以“一个基础、五个纬度”理念指引,推动中国中小城市实现断面达标的小流域综合环境服务实践。其中,基础是科学详尽的环境调查,为治理提供正确策略。五个纬度包括:工业园区污染的控制,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包含溢流控制、雨季峰值处理在内的雨水管理,农村和畜禽养殖的面源污染,河道旁路净化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环境水生态分会会长曲久辉的压轴报告,为与会者描绘了城市水环境水生态的可持续绿色未来,这其中包含三水融合、可渔可游、生态完整、富有弹性、开放智慧等多个愿景。他指出,一个绿色流域应该具有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良好,高效的水治理,智慧精准的水管理,多元融合的水文化等因素。当前,在中国河流治理的实践中,往往忽视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这一局面的改变需要我们在生态恢复、生态完整性等意义,生态和环境关联性上做进一步思考,同时向行业提出一系列科技需求,从理论到实践怎么构建流域生态风险控制系统,包含理论、评价体系,概念模型,实施路径等。“环境引领、生态善领、以人为本,可持续水环境的绿色未来,需要全社会持续而务实的努力,需要我们一起为之奋斗”。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